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南端,毗邻两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自古就是通楚达粤的交通要冲,素有“湘南门户”、“三省通衢”之称,是镶嵌在湘、 粤、桂金三角上的一颗璀璨
的明珠。东北接蓝山县;东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西抵江永县,北枕道县、宁远县。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512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近年来,江华在省市委、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及“弯道超车”措施,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开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从全市后排跃居前列方阵。[1]
地理位置江华瑶族自治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江华境内山、丘、岗、平地貌类型齐全,以山地为主,占69.1%,平地占7.2%。地势由东向西倾斜,五岭山脉萌渚岭山系所盘亘,其支脉贯穿全县,地形南、北、东三面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600米以上),西面较低(海拔高度一般在200-400米之间),自南向北以八仙界、勾挂岭、天子岭、蕨背岭、八石弓等峰为界,分为东西两部,东部通称岭东,即林区,区内群山密集,山峦重叠,森林及水资源极为丰富,西部通称岭西,即农区,丘岗地带。
江华境内有3座海拔1500米以上的大山,南连广西的萌渚岭山系的姑婆山马塘顶,海拔1787.3米,东接广东的大龙山,海拔1577米,横卧东北面的九嶷山系的黄龙山,海拔1823.9米,三峰呈三足鼎立之势。众多支脉纵横交错贯穿全县,由南向北延伸的姑婆山、八仙界、勾挂岭、天子岭一线群山脉脊,天然地将境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俗称岭东、岭西),岭东属大山区,岭西地势低平,岗丘大部分在海拔400米以下。
人口民族
[1自然资源
江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一座物产富饶、琳琅满目的宝藏。境内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有东汉蔡邕题字、康熙玄烨巡游过的秦岩溶洞,有充满神话般传奇色彩的九龙井原始檵木林,有雄踞楚粤要隘的姑婆大山,有百里瑶俗山水画廊天河雾江。江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生态植被保护良好,丰富的森林资源、充沛的水能资源、富庶的农产资源、量大品高的矿产资源、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积聚了瑶山雄厚的发展底蕴。这里林海茫茫,林产丰茂。气候调节能力强,素有“华南之肺”的美誉;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最多处每立方厘米达6万余个,
有“天 然氧吧”之称,是休闲、度假、疗养的理想场所。2630平方公里林地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76.7%,,活立木蓄积量达681万立方米。有14万立方米商品材、80万根竹材、1300万立方米厚朴、15万亩黄皮,以及杜仲等药材,每年沿着美丽的潇水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抢占一方市场。天空有风能,地上有水能,风能可装机20万千瓦,现已开发20多万千瓦。32种现已探明的矿产如星罗棋布,缀满了瑶山的每一个角落。锡和稀土品位高,储量大,稀土储量较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稍逊一筹,质量冠全国同类产品之首
历史沿革
江华县域在秦以前属荆、楚之地,秦时属长沙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冯乘县,隶苍梧郡,属交州。
宋隶道州,元隶道州路,属湖广行省。
清顺治六年(1649年),隶永州府,属湖南巡抚。
1914年,属衡阳道。
江华瑶族自治县风景
1938年属零陵专署。
1949年11月江华县和平解放,行政区划仍隶属零陵专署。
1952年改属湘南专署。
1955年11月25日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隶衡阳专署,县治由沱江镇迁水口镇。
1985年11月,县治由水口镇复迁沱江镇。
2000年,江华瑶族自治县辖11个镇、11个乡。总人口437835人。
2001年末,全县辖11镇、11乡,529村(居)委会,总人口45.16万,其中瑶族26万人。
2004年,江华瑶族自治县辖11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于此的瑶族先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瑶族文明。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与钟灵毓秀的奇山秀水交相辉映,瑶山英才辈出。唐广明元年,农民领袖蔡结,扎寨深山,同唐王朝抗争达19年之久。清朝时期,瑶民领袖赵金龙率部起义,震撼朝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如中共早期党员、中共三大代表、曾任满洲省委书记、中央文库主要负责人的陈为人烈士,中共早期党员、省港大罢工发起人之一的李启汉烈士,中共早期党员、湖南早期工运、农运、学生运动的活动家和组织者、江华革命的播火者、曾任中共江华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江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韦汉烈士曾任湘南特委书记、湖南省委组织部长的王涛烈士,以及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顾委常委的江华同志。习俗概况
与汉族地区相比,瑶族的婚姻则保持了自由恋爱的传统,父母包办等现象比较少见。恋爱阶段,青年男女无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以瑶歌为媒。他们通过瑶族传统节日如歌节、盘王节等,经及平时生产劳动中,进行对歌、相互了解对方情况,互诉爱慕之情。双方中意者,互换信物,即是订婚。订婚之后,通过相互帮助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结婚以后,可以男到女家落户,也可女到男家落户,所生子女,可以随母姓,也可以随父姓。
瑶族的婚礼程序,有其独特的民族礼仪,尤以“坐歌堂”别具一格。
传统伴嫁分为两步,新娘出嫁前二晚坐歌堂伴嫁,叫"伴小嫁";出嫁前夕伴嫁坐歌堂,称"伴大嫁”。入夜开始,通宵达旦,上半夜唱耍歌,下半夜唱长歌,第二天黎明时,跳伴嫁舞,之后新娘开始哭嫁。伴嫁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或嬉笑逗耍,或传播历史、生产知识,或歌唱风俗人情,但主要还是围绕妇女生活和出嫁而唱,如赞姐妹、颂姐、女离娘、哭嫁妆、怨爹娘、骂媒人、做媳难、童养媳苦、分离歌、送别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轮唱、合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哭唱、骂唱等。伴嫁舞多是生产劳动动作出升华,如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
“坐歌堂”是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以新娘和伴嫁姑娘为一方,以新娘的嫂嫂、婶娘和已出嫁的姐妹为一方,互相对歌。对歌分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说郎”由婶、嫂一方提问,新娘一方回答新郎的人品、外貌及恋爱经过。“道情”是对歌的中心。双方运用大量的比喻、双关等手法,回忆共同相处的美好岁月,表示依依惜别之情。父母兄嫂在道情中,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等唱给新娘听,新娘都一一作答。这实际是新娘离家前,长辈对她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新娘也可以对父母兄嫂提意见,无论多尖锐,父母兄嫂也不能发气。这些都可以说是瑶家的好传统,也是瑶家母女恩爱、姑嫂和睦的重要原因。“盘歌”则是对歌双方互相猜谜,歌声委婉悦耳,歌堂呈一派热烈欢快气氛,一直唱到雄鸡报晓,接新娘的人们到来为止。
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历史遭遇、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